内蒙古气象

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

  • 《内蒙古气象》征稿简则

    <正>《内蒙古气象》主要征稿内容包括:天气、气候诊断分析与预测气象业务技术经验及业务现代化建设;人工影响天气;生态与农业气象;气象灾害的发生、发展规律及防灾减灾决策;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方法;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等。1来稿要求1.1来稿务必论点明确,论据充分,数据可靠,文字通顺精炼。稿件篇幅(含图表)5000字以上。1.2撰写格式:标题(不超过20字),作者姓名,单位名称,城市名称,邮政编码,摘要(不超过300字),关键词(3~5个),引言,正文,结论,参考文献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08K]
    [下载次数: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5 ]
  • 1961—2019年环渤海区域降水和气温的非一致性变化研究

    董旭光;邬铭法;

    利用环渤海区域各省和直辖市278个国家气象站1961—2019年历年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观测数据,采用降水集中度(PCD)、降水集中期(PCP)、气温集中度(TCD)和气温集中期(TCP)4个指标,研究了环渤海区域不同地区降水和气温的非一致性变化。结果表明:(1)环渤海区域降水量和积温时空变化差异明显,区域内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别有84.9%、92.8%的台站呈减少变化趋势,而积温和积温日数均有98.9%的台站呈增多变化趋势。(2)PCD和PCP分别有88.8%、60.1%的台站呈减小变化趋势,京津冀中北部和辽宁省部分地区PCD减小趋势最明显,京津冀中北部和南部、辽宁省西部和北部、山东省南部一带PCP减小趋势最明显。有98.6%的台站TCD呈减小变化趋势,山东省大部地区减小最明显,有75.5%的台站TCP呈增大变化趋势,京津冀中部和南部、辽宁省西部部分地区增大趋势最明显。(3)环渤海区域主要表现为降水量减少同时积温增大,降水日数减少同时积温日数增多的变化关系。降水量减少同时积温增多的台站占总数的83.8%,京津冀大部、辽宁省中西部、山东省西部和山东半岛东部一带共36.0%的台站变化显著相关。降水日数减少同时积温日数增多的台站占总数的91.7%,京津冀南部和东部、辽宁省大部、山东省西部和东南部及山东半岛北部一带共31.3%的台站变化显著相关。(4)环渤海区域PCD、PCP、TCD、TCP各指数间变化关系较复杂,主要表现为PCD和PCP同时减小,TCD减小同时TCP增大,PCD和TCD同时减小,PCP减小同时TCP增大的协同变化关系,但各指数间存在明显的非一致性变化特征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3-18+2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927K]
    [下载次数:12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11 ]
  • 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在成都地区灰霾演化中的应用研究

    李川;尹晓燕;李晓容;

    利用2019年12月6—18日成都市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、大气污染数据、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,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,分析了一次灰霾过程中风场的演变特征。结果表明:(1)在灰霾的增强和发展过程中,700 hPa高度上存在一支西南急流,但急流较弱,急流核中心风速约12 m·s~(-1),850 hPa高度上风速较小,风向多变,近地面水平风场受西南风控制,平均风速较小,在0.5~1 m·s~(-1)波动;在灰霾的减弱和消亡过程中,700 hPa高度上西南急流显著增强,急流核中心风速约20 m·s~(-1),850 hPa高度上风速显著增大,可达12 m·s~(-1),风向多为东北风,近地面水平风场受东北风控制,平均风速较大,在3~5 m·s~(-1)波动。(2)在灰霾的增强与发展过程中,LgC_n~2(取对数后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)大值区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大伸展高度呈下降趋势,基本维持在1.5 km及以下;在灰霾的减弱和消亡过程中,LgC_n~2大值区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大伸展高度较高,一般在2~4 km及以上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19-2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2049K]
    [下载次数:1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6 ]
  • 2021—2023年焦作市汛期智能网格产品及多模式降水预报检验评估

    张珍;宋自福;闫小利;

    基于业务中常用的6种降水预报产品,对2021—2023年焦作市汛期24小时和3小时累计降水进行TS评分及预报偏差检验,并从平均降水量、平均降水频次及平均降水强度方面,对暴雨预报进行小时尺度的精细化检验。结果表明:(1)对于24小时累计降水,晴雨和小雨预报,中央台智能网格产品TS评分明显优于其他模式,暴雨预报中央台智能网格产品和CMA-BJ评分分别为0.327、0.323,较其他模式产品有一定优势,可参考性较高;对于3小时累计降水、晴雨、10.0 mm以下降水预报CMA-MESO表现最优,强降水(≥20.0 mm)预报CMA-BJ评分最高为0.147,可参考性优于其他产品。(2)24小时及3小时强降水,各家产品的强度预报均偏弱,全球模式偏弱程度更大,区域模式CMA-BJ的强度预报最接近实况,但存在预报降水的变化幅度较实况偏大的问题。(3)各家产品对低涡型暴雨预报能力均较强,明显优于其他类型。(4)焦作地区暴雨日变化具有双峰特征,主峰值出现在傍晚,CMA-MESO和中央台智能网格产品基本能正确表示日变化趋势,预报降水峰值时间较实况提前,CMA-BJ预报多个时段变化趋势呈反向且降水峰值时间推后,ECMWF、CMA-GFS和CMA-SH9未预报出傍晚降水峰值,6家产品平均降水量预报整体偏弱,14—17时偏差最大,低估强度的特征较为突出,降水频次亦偏多,预报降水量偏弱主要是由于小量级降水偏多造成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26-3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002K]
    [下载次数:2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5 ]
  • 呼和浩特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质量评估与分析

    刘方;任慧芳;张戈;李林蔚;王志伟;包伟智;周雪松;骆帅;

    2022年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成内蒙古自治区第一部风廓线雷达,文章以呼和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23年1—12月探空雷达探测数据为基准,对同址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与分析,得到结论如下:(1)呼和浩特风廓线雷达07∶00、19∶00两个时次的探测数据有效率均在60%左右,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与探空雷达探测数据一致性较强;(2)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总体质量较好,风速平均误差在1.3 m·s~(-1)以下,风向平均误差在-8.5°以下,风廓线雷达探测数据与探空雷达探测数据相关性在0.9以上;(3)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风速总体小于探空雷达探测到的风速,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风向总体大于探空雷达探测到的风向;(4)风速平均误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大,风向平均误差在1 000 m高度以下时较大,1 000 m高度以上呈现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趋势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36-41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92K]
    [下载次数:18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3 ]
  • 特种设备观测资料在石景山区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应用分析

    许明;李朝;王旭;张静静;

    首先利用地面、高空、卫星、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23年12月13—15日石景山区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,之后着重分析毫米波云雷达、微波辐射计、风廓线雷达等特种设备观测资料在降雪天气过程中的作用。研究表明:常规天气雷达(S波段、X波段)对于弱降雪回波存在探测不到的情况,而云雷达能够更好的监测到。2023年12月13日夜间石景山区有1.7 mm降雪,天气雷达未探测到降雪回波,而云雷达显示出低层有弱回波,回波强度为-20~5 dBz,通过云相态分析为液态云滴转换为雪花。对于弱回波的低云降雪,云雷达探测效果更好,与地面气象站的观测结果更吻合。此外,风廓线、微波辐射计等观测资料产品对降雪的预报有较好的提示作用。通过本次降雪天气过程分析,微波辐射计观测到的整层水汽和温度变化,风廓线观测到的整层风向、风速变化,对本次降雪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42-47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570K]
    [下载次数: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3 ]
  • 2024年巴彦淖尔市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环境条件及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

    白舜耀;杨益;

    文章利用探空、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,对巴彦淖尔市2024年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。分析发现:两次过程中高纬均是两脊一涡,对流有效位能(CAPE)经14时温度订正后均可达1 500 J·kg~(-1)以上,K指数在30℃以上,SI指数<0,0~6 km垂直风切变较强,0℃层高度、-20℃层高度适宜,均是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;雷达图上,降雹单体表现为基本反射率因子>60 dBz,且高度伸展至5 km以上,存在悬垂结构和低层弱回波,均出现三体散射和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(VIL)跃增,速度图上低层辐合;两次冰雹过程用户报警产品(UAM)在巴彦淖尔市总体表现较差。但两次过程也有不同点,“6·28”受高空槽过境影响,“8·3”受槽底偏西气流控制,中低层影响系统不同,对流触发条件不同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48-5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4425K]
    [下载次数:1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5 ]
  • 播州区油菜盛花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及花期预测

    吴新星;聂云;敖芹;陈洪玉;李翀;石光印;

    利用播州区1983—2022年油菜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,采用线性倾向率法、Mann-Kendall检验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等,分析了油菜盛花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,并使用ForcTT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油菜盛花期预测模型。结果表明:1983—2022年播州区油菜盛花期平均为3月20日左右,且以4.2 d·(10 a)~(-1)速率呈逐年提前的趋势,无明显突变特征。油菜盛花期主要受10、1月和2月的气候影响,影响因素主要有气温、地表温度、浅层地温、≥0℃有效积温、≥5℃有效积温、≥10℃有效积温。建立了基于ForcTT模型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模型,两种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均超过了90%,基于ForcTT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略大于逐步回归分析模型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54-58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712K]
    [下载次数:1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6 ]
  • X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在乌海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中的应用

    杨红子;

    使用2023年8月10—11日高空、地面常规观测资料,雷达探测资料,分析了2023年8月10—11日乌海地区强对流天气成因,提炼出X波段雷达双偏振产品在短时强降水中的特征。结果表明:(1)此次短时强降水主要在前倾槽(700、500 hPa)形成不稳定层结的背景下,地面低压和中尺度辐合线抬升触发条件形成的。(2)降雨期间生成多个雷暴单体,形成线状多单体风暴,水平反射率因子(Z)为40~50 dBz,北部为低质心降水,南部为大陆性降水。在雷暴单体前沿差分反射率(ZDR)为3~4 dB,比差分相移(KDP)为3~7°·km~(-1),为较大的雨滴,数密度也大,降水强度大;雷暴单体后侧ZDR为1~2.5 dB,KDP为1~2°·km~(-1),转为小雨滴,数密度也有所减少,降水强度减缓。辐合线经过时出现大风,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层径向辐合。(3)传统降水估测产品对低质心降水估测偏小,对大陆性降水估测偏大。双偏振定量降水估测产品(QPE)提高了降水估测的准确度,但对低质心降水极值估测偏大。(4)数值模式在量级、极值和落区预报上还存在一定误差,需要结合大尺度和中尺度模式来调整预报结论,而不是简单的直接采信某一家模式的结论,特别是在中尺度预报偏大和对流条件预报较有利的情况下,需要把大尺度模式的预测结论往大调整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59-65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3707K]
    [下载次数:15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4 ]
  • 基于BILSTM模型的温度预测研究

    孙鑫;王国梁;姚晓娟;李宽;孙哲中;刘林春;

   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现象日益频繁,温度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深远影响越来越显著,对高精度温度预测模型的需求也愈发迫切。为解决数值预测方法常常面临初始场数据滞后,参数设定复杂,对历史数据的线性特征过分依赖和传统的单向长短期记忆网络(LSTM)在预测时只能基于过去的信息,难以充分反映未来变化对预测准确度不足的问题,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(BILSTM)的温度预测模型。BILSTM通过同时考虑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信息,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双向建模,捕捉温度变化的动态规律。与传统的LSTM相比,BILSTM在处理气象数据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其复杂的非线性和时序特性。文章使用ECMWF模式预报的2023年5—6月及2023年12月—2024年1月数据集为例进行分析,结果显示,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,BILSTM的预测误差比LSTM更小,整体预测误差在2℃以内,表现出较传统方法更强的预测能力和更高的可靠性,显示了改进后模型性能的优越性。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66-72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1107K]
    [下载次数:2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6 ]
  • 论文格式说明

    <正>~~

    2025年02期 No.277 7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561K]
    [下载次数:259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2 ]
  • 下载本期数据